|
茶界权威看好新化红茶,千年茶乡迎来复兴机遇登高远眺渠江,春染孟公岭上。漫步川坳茶园,阳光和煦悠扬。 3月11日,由新化县茶叶产业协会主办,新化县紫金茶叶科技有限公司和新化县秦人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承办的“新化红茶品牌提升专家座谈会”在渠江源世外山居召开。中国农科院原副院长许越先,中国茶叶研究所所长、研究院杨亚军,中国茶叶研究所加工工艺师专家叶阳,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医养服务促进会副秘书长傅城,娄底市委原副书记、市委巡视员赵协卿、市政协原副主席、正厅级干部陆家康、市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黄建明及新化县农业局、奉家镇等相关单位负责人近30人出席。会议开始前与会专家学者在紫金茶业董事长罗新亮陪同下,实地考察了红茶园、川坳、蒙洱、渠江源等村的茶树长势情况和新建加工厂生产线,品茗了“渠江红”“紫鹊十八红”。新化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陈进主持会议并讲话。 许越先认为,新化奉家是“千年茶乡”,茶树原产地之一,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贡茶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年前的秦汉时期,是历史上茶叶重要生产基地。茶叶生态良好,主要分布海拔600-1000米的村落。从产业化和企业经营角度看,这里起点较高、基础较好、潜力巨大、带动有力,但在走向高质量发展中必须更加注重内生动力的培育,必须注重外部力量的寻求,要狠抓科技进步,狠抓市场开拓,狠抓加工工艺和种植管理,建立起有科技支撑的长效机制,实行外聘专家和建立“院士工作站相结合,要在建设茶叶标准示范园的同时,尝试开辟“无抗生素”茶叶基地,并突出茶文化研究,把宣传推广与茶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要为文化而文化,要落实到产业链中去,以助力新化县乃至奉家镇的茶旅融合发展。 杨亚军表示,茶产业发展的关键首先在于准确的市场定位,其次是统一的品牌打造,第三是安全管理。并统筹兼顾品种、环境、加工和种植规模。作为新化红茶生产,种好现有8万亩,出品销售好300万吨干茶就是巨大成就了,并要在品种和加工工艺上与时俱进,就可取得更好的县域经济与社会效益。 “如何做到需求侧和供给侧精准对接,更好地为新化红茶品质革命充电?要画出线路图:真正的红茶不仅汤红、叶红而且味甜、气甜,若能注入花香,则是极品了。这种突破要首先创新品质的表达方式,要用茶客语言诠释醇厚的品质,形成引领消费需求的认知表达和生态价值观;并要设计好打动消费者的买点,围绕买点去设计品名、品质、内容和包装,来推动产品的营销和销货;特别要提升产品消费式体验,以视觉、嗅觉、味觉、听觉和触觉为核心,聚焦差异化、交互化,创造出最好的产品体验,最终变成品质可持续创新的驱动力。”叶阳如是说。 黄建明指出,娄底化红茶历史上产量为全省的三分之一,全国的六分之一。当下新化红茶的高质量发展,作为市茶叶产业主管部门,我们除了按照刚才专家学者的建议,积极支持抓好标准化、规范化、良种化外,还将从“一县一特”的高度捍卫新化红茶的地理标志做起,狠抓良种保护,深挖贡茶文化。扎实推进茶产业安全质量管理,积极争取在坐专家的智力支持,引进茶叶院士工作站,建成高产示范园,并不断创新、改进制茶工艺,切实抓好文旅结合,推进市场营销创新,以把新化红茶品质和销量推向前进。 陆家康强调,在狠抓加工技术和良种引进的同时,要注重提高新化红茶加工品质站位,要把茶叶品牌建设与绿色发展、乡村振兴、三产融合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和运用好政府和企业、改进工艺和品牌建设、茶的饮用功能和休闲功能、传统平台和新型渠道、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等环节的同等助力作用,做好新时代新化红茶公共品牌的建设工作,力争通过几年努力,使新化红茶品牌跃上一个新台阶,将渠江红、月光红、十八红集聚成国家级农业化龙头企业。 深情的目光闪动着思想的流韵,春之序曲把飞扬的思绪,婆娑在渠江源醇厚的茶香里。 |